理财的反身性

反身性(reflexivity)是著名投机客索罗斯提出来的概念,他认为投资市场的涨跌走势并不是根据什么客观事实来运作,而是根据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印象以及期待来运行的,因此他觉得投资策略称不上是科学,而更像是艺术。这种说法有别于近代金融的主流看法,故此,长期备受冷落。

索罗斯的逻辑有点难生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在你眼前有一支笔,不管你对这支笔有什么印象都好,这支笔的长短、粗细、外壳和墨水颜色、笔头的设计、以及书写的流畅度都不会因为你而改变。也就是说,这支笔的所有资讯都是客观存在,所有人的观感是高度一致。

如果有一天,这支笔会因为你的想法而改变形态,例如颜色从黑色变成红色,那么你对这支笔的想法又会被最新的颜色改变,你和笔之间就会有互相影响的关系。投资市场就是大家都对同一支笔,以及很多支笔的看法而形成。这些看法就会形成股市的走势,走势又反过来影响他们的看法。所以很多时候,股票越涨就越多人买,因为股价的走势仿佛向所有买家说:你的投资是正确的。

会扯上索罗斯的说法,是因为我发觉许多人在理财过程中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几乎都要快习惯那些研究报告向大众披露的“已知事实”,也就是多少百分比的马来西亚人没有保险、退休金不够、无法拿出1000令吉应急、入不敷出、拖欠信用卡而被判穷籍,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等等。

当我们追溯这些案例里的主因,除了收入不高和理财知识匮乏之外,我认为很多人忽略了反身性的重要性。

举例来说,很多人在买车之前都会计算自己平时的活动范围以及乘搭公交的开销,然后和买车后的开销对比,只要后者没有高出前者很多,买车就成了最“理性”的选择。然而,买车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活动范围比当初的估算高出了许多,以前公交不方便的郊外一日游现在你会去;平时买东西会一次过买齐,现在你不介意多跑几趟。

一开始,买车是你根据自己活动范围和交通预算而作出“理性判断”,但它现在反过来影响你的活动范围和交通预算。这也部分解释说,为什么房子越大越没空间放东西、衣橱越大衣服就越多、收入越高但储蓄不增反减。

人类的脑袋很有趣,我们依靠它完成了很多事情和难题,而它也会不断更新我们的认知,把当初“空间很有限”的想法慢慢换成“其实还有很多空间”的想法。这个过程会一直重复,直到“真的没有空间了”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那么人类要嘛寻找一个更大的空间,要嘛直接垮掉。

因为人性如此,所以许多人会理财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认为就只有两种人有办法理财,一种是财富积累的速度比开销速度快很多倍的人(请注意,是财富积累,不是财富继承);另一种则是极其自律的人。要做第一种人,需要有一些运气,但要做后一种人,是你我都可以努力的方向。共勉之。

刊登于南洋商报《子曰伦语》一栏

Leave a comment